銅佛像作為宗教崇拜的對象,具有三大特征:
1。
宗教問題
佛的形象體現了佛教莊嚴、神圣、慈悲的精神。因此在造型制作上,一定要嚴格遵循佛教教義規范,即造像儀容規范。這個決定了佛教造像的造型,如佛、菩薩、羅漢、明王、護法、祖師等。
2。
社交性質
佛像要被人崇拜,必須與現實社會相聯系,在不同的時代,要使人理解和接受佛教精神,就必須適應不同時代的審美需要。因此,不同時期的佛教造像,體現了各自鮮明的時代特色。
3。
藝術。
不管是宗教還是社會性,都是通過藝術手段來處理,才能體現出來。因此,對于金銅雕像,必須從造型、時代、工藝三個方面加以鑒賞和鑒別。
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多年,佛教思想如種子,落地后一禾三穗,就能結出許多果子;佛典經過再三翻譯,再經文摘、問答、論釋,就能衍生出許多旁支學問,也能形成許多宗派。
佛像也是一樣,各個時期傳入的印度的佛像是種子,在各個時代和地區形成了不同風格的佛像。隨著中國佛教文化的成熟,傳入中國的印度佛像逐漸脫離中國手藝人的控制,加入中國自己的造像形式,建立、發展成獨特的中國佛像,在這個藝術融合、交流的過程中,呈現出各個時代的鮮明特色。
因此,要正確認識佛像,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知識概念,即地理概念、歷史概念、文化概念和宗教概念,這四個概念就是要了解中國和古印度的歷史,以及佛教產生和發展的相關知識。這對于我們正確判斷和選擇收藏極有助益。
銅像是一種三維立體的雕塑藝術,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人體藝術,它的主題是一致的,即都是“人”的形象,不同之處就是它的面部表情、手印、服裝、坐姿和周圍的陪伴物、臺座、護具等。
所以,我們可以將鑒定的一般要點歸納為以下六點:
從外表和身材來看。
第二,看印記和坐姿。
第三是身份和坐騎。
第四,看細節和裝飾。
第五看材質和材質。
看看題字和題字吧。
如能注意到以上幾點,基本上就能做正確的鑒別。
首先,所謂標志與坐騎,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規律性的,只要仔細觀察與對照,才能正確地為造像定名,分清是佛還是菩薩,到底是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薩。準確的名稱是正確識別的前提。
此外,佛像的面相和外形,也是鑒別佛像的關鍵。這包括臉部的五官,體形的比例,肌肉的表現,整體的風格等等,即使是同一時代的不同時期,也有很大的差別。例如清康熙、乾隆與嘉慶、道光時期的畫像,就有不同之處。
隨后,所謂的細部和裝飾,可以說是鑒別佛像時非常實用的小技巧。例如明、清兩代荷座上的蓮瓣裝飾,明蓮瓣細而長,且瓣與瓣之間有小三角裝飾,而清代蓮瓣顯得粗壯,瓣與瓣之間沒有裝飾。所以明清金銅佛看蓮瓣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
在材料和質地上都有區別,這是最直觀的鑒定。銅佛用的材料主要是青銅,黃銅和紅銅。當我們進行鑒定時,要注意不同時期的銅材是不同的。
同清代一樣,早中期也不一樣,尤其是乾隆時期,由于國力強盛和皇室對佛像的崇奉,制作佛像所用的材料特別好,所以乾隆時期的佛像一上手,就有特別沉的感覺,而到了晚清,手感要輕很多。
還有就是不同地區或受不同地區影響而制作的佛像,所用的銅和材料都不一樣。比如藏佛教造像,內地的宮廷造像注重整體上的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注重遠視效果,喜歡鑲嵌各種礦物,包括綠松石、青金石等,有些只鑲嵌在臉上或貼金。
但同為藏地造像,受克什米爾風格影響,多用黃銅鑄造,澄黃明亮,別處罕見。與此同時,眼睛和白毫常鑲銀,唇部和衣紋常鑲銅,使整體造型顯得十分華麗。該雕像受到尼泊爾風格的影響,多用紅銅鑄造,鎏金,鑲嵌寶石。
第三,注意題詞和題詞。題字和題字是雕像本身提供給我們的文字鑒定內容。一般說來,佛像上的題記是從佛像出現時起的。明朝有“大明永樂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兩款,清代有“大清乾隆年制”款,這兩個朝代只有這三款,其他年號一般不刻字。
此外在鑒定中,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要參考其他藝術門類。如藏傳佛像,可參考壁畫,唐卡輔助鑒別。
對于文物愛好者和收藏者來說,盡可能多地接觸、觀看一些藏品,如參觀故宮、河南省博物館、陜西碑林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有雕刻和佛教造像專柜的地方,更是學習鑒定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