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佛教造像作為一種宣傳佛教文化藝術的載體,被各國、各民族賦予了獨特的文化藝術內涵,是民族文化精華的具體體現,為佛教藝術愛好者和歷史學家研究古代文明發展和制作工藝水平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
制作佛像雕塑的材料有很多種:石材、木料、陶土材料、金銅質...其中,尤以金屬材料為主。大多數金屬材料是銅,還有少量銀、金以及鐵、錫等材料制成的造像。在歷史上,這些金屬同時也是制造貨幣的材料,因此,用金銅材料制成的佛像尤其珍貴。今日就來對銅佛像的材質作細致的歸納研究。
周期表中銅的化學符號是 Cu,英文 copper。自史前以來,人類一直在利用銅礦。純銅是一種軟性金屬,其無氧化表面為紅銅帶金屬光澤,單質呈紫紅色,故又稱紫銅。紅銅是雕像中最接近純銅的金屬,尼泊爾特別盛產天然紅銅,有些紅銅的含量超過98%。紅色銅魚紅亮溫潤,韌性好。因其熔點(1083° C)較高,冷卻時間較短,極大地限制了紅銅器皿的鑄造,此外,因其流動性差,在鑄造過程中極易產生青銅器,這也限制了純銅在佛像雕塑上的應用。
青銅(bronze)是在純銅(紫銅)中加入錫或鉛熔煉而成的合金,是人類金屬冶鑄史上最早出現的合金。未氧化的金屬層呈黃色,氧化后金屬層變黑變綠。也就是所謂的“青銅”。相對于純銅(紫銅),含錫的強度高,熔點低,含錫量的25%將降至800℃左右,提高了青銅的可鑄性,同時鉛的加入可以改善合金銅熔液的流動性,使其具有很強的耐磨性。因為天然銅礦同時也伴隨著其他金屬礦藏,因此可以推測最早的青銅是人類從提煉錫礦中得到的與天然銅礦相伴隨的合金,后來經過不斷的摸索比對,發明了人工合成這類金屬的方法。
黃銅(brass)是一種合金,在純銅(紫銅)中加入鋅熔煉而成,與不容易氧化的銅和純紅銅相比,黃銅具有很好的表面光澤澄黃。經過高溫氧化或長時間受潮后,其表面也會呈現深棕色。
青銅和黃銅都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金屬混合冶煉而成,只有紅銅為近似純凈物。三種類型的銅是佛教造像中最常見的一種金屬材料,存在的超過90%的金屬佛像是用這三種類型的銅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