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銅鐘是寺院中非常重要的法器,說起銅鐘,早在原始社會作為禮器的鐘就出現了。當時的鐘以木制,或以竹制,或以陶制,是一種簡單的打擊樂器。隨著青銅文化的開始,在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鐘。
鑄銅鐘即是佛鐘,顧名思義是供寺廟做佛事用的,或招集和尚上殿、誦經做功課,另比如起床、睡覺、就餐等無不以鐘為號。所以,不一樣用處則敲不一樣的鐘。但敲鐘的考究也許多,在《百丈清規·法器》中說:“大鐘森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即破長夜,警睡覺;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惫食炕枨描T銅鐘要連擊一百零八下。
佛鐘有木、石、銅、鐵等各類,一在多以銅類為多,其次是鐵類。大鐘一般高約一百五十厘米,直徑約六十厘米。大鐘形式是,在上端雕成龍頭狀的鈞釣手,下端有相對的兩個蓮花形撞座,稱為八葉,撞座以下成草間,下緣成駒爪,中間部分則分為池間和乳間,乳間上并列環繞著小突起物。聯結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條帶,稱為袈裟舉,又叫做六道。另外,在釣手旁有呈圓筒狀的筒插通內部。小鐘則多以黃銅鑄造,一般高六十至八十厘米。
銅鐘的節奏感強,它能表達人們的歡樂喜悅,又可以在生產勞動中協調人們的勞動步伐、在舞蹈中使舞姿整齊優美、在練兵中使士兵步伐一致,以振,因而在勞動生產中需要這種樂器?,F在寺廟的大銅鐘是不可缺少的。